欢迎咨询美国FBA海运——亚马逊Send/SPN/Shiptrack/沃尔玛/Wayfair/Temu/TK Shop承运商、合作伙伴
反倾销是WTO框架下抵制低价倾销的合法措施,需证明倾销、损害及因果关系,美国通过双机构调查和替代国制度实施高税率及追溯征税;高关税为单边保护手段,无需具体理由。两者叠加推高企业成本,倒逼供应链转移与市场多元化。企业需法律抗辩、产能外移并开拓新市场应对。
一、反倾销的定义与核心要素
反倾销是指一国(进口国)为抵制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倾销行为而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(WTO)《反倾销协定》,倾销指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(如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或成本价)进入进口国市场,并对该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。
核心要素包括:
存在倾销行为: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。例如,中国出口的钢铁若在国内售价为100美元/吨,而在美国以80美元/吨销售,则构成倾销。
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:需证明倾销行为导致进口国同类产业利润下降、产能闲置或失业率上升等。
因果关系:损害必须直接由倾销引起,而非其他因素(如市场需求变化)。
反倾销措施通常表现为征收反倾销税,税率等于倾销幅度(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差额)。例如,2025年美国对华热成型模压纤维制品征收5.99%-153.25%的反倾销税,以抵消中国产品的低价竞争
二、美国反倾销的运作机制
美国是全球发起反倾销调查最频繁的国家之一,其机制具有以下特点:
双机构调查制:
商务部(DOC):负责计算倾销幅度,确定是否低于正常价值。例如,通过对比中国产品出口价与第三国(如泰国)替代成本,判定倾销成立。
国际贸易委员会(ITC):评估倾销是否对美国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。
高税率与追溯征税:美国反倾销税常远超WTO平均水平(如对华平均税率达98%),且可追溯至初裁前90天,加剧企业资金压力。
替代国制度争议:美国常选择生产成本较高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,人为抬高中国产品的“正常价值”,导致歧视性裁决。
例如,2025年美国对华纸塑餐盒的反补贴初裁中,未合作企业税率高达153.25%,迫使部分中小企业退出美国市场。
三、反倾销与高关税的本质区别
尽管两者均为贸易限制手段,但存在显著差异:
维度 | 反倾销 | 高关税 |
法律依据 | 需符合WTO《反倾销协定》,基于倾销事实调查 | 可单边实施,如美国《1962年贸易扩展法》第232条 |
实施条件 | 需证明倾销、损害及因果关系 | 无需具体理由,常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
|
针对性 | 针对特定国家、产品或企业 | 普遍适用于某类商品(如所有进口钢铝) |
国际合法性 | 符合WTO规则,需多边审查 | 易被WTO裁定违规,引发贸易报复 |
典型案例对比:
反倾销:2025年美国对华热成型模压纤维制品征收反倾销税,仅针对中国特定企业。
高关税:2025年美国对所有进口钢铝加征25%关税,无差别打击全球供应商,引发欧盟、加拿大等反制。
四、对跨境物流与贸易的影响
企业成本激增:反倾销税叠加高关税(如美国对华“双反”税率可达200%)直接推高出口成本。
供应链重构:企业被迫转移产能至东南亚(如泰国、马来西亚)或开拓欧盟等替代市场。
合规风险升级:美国海关严查货品HS编码与描述,错误申报可能触发追溯征税。例如,将“桌子”误标为“床头柜”可导致数万美元罚款。
企业应对策略:
法律抗辩:提交完整财务数据,联合行业组织证明“未造成损害”。
产能外移:通过东南亚工厂利用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。
市场多元化:加速认证(如欧盟BPI、TUV)进入环保需求旺盛市场。
反倾销是WTO框架下的合法贸易救济工具,而高关税更多是单边保护主义手段。美国频繁使用两者叠加(如“232调查+反倾销”),形成贸易壁垒复合效应。对于跨境企业,需动态关注政策变化,通过法律、供应链与市场的多维布局化解风险。
微信轻松扫一扫
在线咨询 轻松下单